《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6期 57-59   出版日期:2008-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本科专业办学内部效益核算的方法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涉及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问题日益突现,成为高等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承办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所谓的“事业单位”而非企业、公司,办学经费几乎由财政包揽,效益问题被长期忽略。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时刻困扰着各高校。同时办学质量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办学质量有所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高校都会围绕学科、专业、层次制定发展计划,发展哪些学科专业,稳定哪些学科专业、删减哪些学科专业成为各高校特别是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的本科高校发展谋划的重点。提高本科专业的办学效益,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在以整所高校为对象的办学效益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以专业为核算单位的办学效益则研究的不多。笔者拟围绕本科专业办学效益的内涵、办学效益研究的意义、办学效益的核算方法及局限展开探讨。二、办学效益的内涵根据杨立中教授的研究,高校办学效益(广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个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出发的效益研究、从投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者)出发的效益研究和从学校(高等教育的承担者)出发的效益研究[1]。从个人出发的效益研究主要研究教育消费者在入校前后个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增量。显然受教育者更关心它,这不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投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效益问题是通过投入——产出的关系分析,发现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和限制性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克服瓶颈因素,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也不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校出发的效益研究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杨立中的观点,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包括两个方面: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内部效益通常指学校内部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外部效益即社会效益。对内部效益的研究集中在管理、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对外部效益的研究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上。笔者主要研究内部效益,且把重点放在本科专业层次。办学效益可通过投入——产出比来量化,用公式表示为[2]:λ=E/Iλ:办学效益E:高校产出结果当量价值总和I:高校投入当量成本价值总和三、本科专业办学效益研究的意义研究本科专业内部办学效益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内部优化我国教育资源不但外部配置效益低,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功能,也给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使高校内部人、财、物的分配没有较大程度地物尽其用。首先,由财政拨款的教育活动经费,是按高校当期的在校人数和生均定额标准来安排学校的正常经费,并没有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成本考虑经费的安排,但在高校内部的二次分配时,就必须考虑各专业的培养成本和效益;其次,在学校的二级院系发展中,按现行的运行模式,申报新专业,办大规模,可以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规模的扩大,增加了二级院系在学校的话语权,对二级院系总是有利的。这样,没有一套科学的专业培养成本和效益比较评价方法,使学校的决策者很难在兴办专业选择上决策;再次,由于经年累月的积累,品牌专业因为建设时间长,投入多,办学质量高,但可能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招生人数少,办学经济效益不好,却可能在发展上获得学校更多的资源;而新专业起步晚,投入少,质量不稳定,科研成果少,但招生人数多,办学经济效益好,却可能在发展上只获得学校较少的资源。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矛盾,重视本科专业的办学效益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较正确的思路。(二)有利于为高校内部竞争提供正确的导向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成为一种必然,竞争机制的引入是适应这种变化的必然。高校的内部竞争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也体现在院、系、专业各个教学主体之间争夺教学资源之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进行内部办学效益的评价,可以为这种竞争提供正确的导向。目前,以本科教学评估为手段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正在全国各高校展开,即由注重教育“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高。有相当的人认为,提高质量,就要加大投入,认为质量和培养成本成正比,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标准中也确有相当部分或直接或间接反映这种成本高低的指标,比如,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藏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开出率等。要高质量,就要高投入,于是乎,提高质量就成为院、系、专业争取教学资源的理由。应该看到,这些人的观点有一些片面,即可能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却牺牲了效益。因为从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来看,主要是师资、设备、生源等,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也就是说,投入越多,学生质量有可能越高;而从效益的角度看,如果学生数量一定,投入越多,生均成本越高,则意味着效益越低[3]。如何协调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之间的矛盾,对本科专业进行办学效益的研究可以寻找办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三)有利于学校制定公平合理的学费标准关于高等教育的性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学界基本认为高等教育不能像九年义务教育那样作为纯粹的社会共同需要,而是一个混合型领域,它兼有公共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各自特征。因此,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国家财政完全包下来,而应由政府和社会成员个人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经费。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个人出学费进高校接受教育,是一种对智能的投资行为,其收获在于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提高了相应的能力。高校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载体,也需发生自己的投入,即各种办学消耗,这种消耗的补偿在现阶段应当由政府与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学生共同承担。对本科专业办学效益的研究必然涉及学生的培养成本的核算,没有培养成本的核算,也谈不上培养成本的补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高校还没有建立有关培养成本的会计制度,这不利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利于高校收费标准的确定和财政拨款方式的改革,也不利于核算以本科专业为单位的办学效益。热门专业的学生可能因为没有享受高投入的教育资源而为高价的学费买单,而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为填补招生缺额以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得了较多的教育资源,这是不符合市场交换原则的。第6期涂洪波:本科专业办学内部效益核算的方法及意义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四、办学效益核算的方法如前文所述,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办学效益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衡量,由于大部分教育效益(产出)的识别和衡量还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难题,以及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的政府观点或社会观点,高校办学效益的核算就转化成对标准生均成本的核算。即使度量标准生均成本也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主要的难度在于如何处理对培养成本的辩识和分摊方面。广西工学院的孔峰等人提出了对本科专业的教学日常运行成本和效益分析的方法是较为简单的一种[4]。(一)两个假设前提条件1.各年培养成本均等假设。由于课程设置不同,教学安排不同,大学四年中实际上每年的培养成本是不同的。而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计算期只能以年为单位。因此,培养成本研究只能假设各年培养成本是均等的。2.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这是一个隐含假设,事实上,培养成本研究很难考虑学生质量等级的差异,只能假设毕业生质量同一。(二)确定影响教学日常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几个主要因素关于影响专业办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学者的看法都趋向一致,只不过分类的角度不一样罢了,孔峰等人将这些因素分为四类:“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共同作用下的“产品”(学生),通过对四者的定量化比较可相对判定某一专业的办学效益、效率高低。(三)测评专业办学日常运行成本与效益专业办学效益高低取决于人、财、物和产品(学生)四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每个方面内部都有很复杂的“因子”,一所高校内的许多教育资源是共享的,是各专业的“共有财产”,为核算简便起见,不测评这些“共有财产”的使用和耗损,只重点测评对各专业办学效益影响较大的教学工作量(换算为课酬)、专业仪器设备折旧、设备维持费、人员费用、教学维护费及行政费用等专业办学的教学日常运行成本。最后得到各本科专业平均成本,将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判别各专业的办学效益[5]。五、待研究的问题应该指出,孔峰等人对本科专业办学的日常运行成本进行测评进而对效益进行分析,是国内高校在以专业为核算单位进行办学效益核算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笔者用这个方法对武汉工程大学几类典型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这个方法是基于我国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很多数据的取得只能来源于现行的统计口径,既使这样,还很不精确,数据对信息的响应能力较差,这是局限之一;局限之二是上述方法核算的不是完全成本,甚至占完全成本的比例也是未知数,有很多学者试图对完全成本进行核算,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三是对大部分教育效益(产出)的识别和衡量还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难题,比如,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属于办学成本呢还是办学收益呢?特别是对办学产出的识别和计量很困难,上述方面都是今后办学效益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