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6期 60-62   出版日期:2008-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关于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的主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一、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节约型高校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措施。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高校,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建设节约型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教育经费,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高校廉政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建设节约型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构建节约型社会,各地各部门迅速展开了一场节约能源、节省开支的运动,并制定了节能、节耗的措施与方法。相比之下,高等院校反应慢了一些,有些同志认为高校不是生产部门,节约虽有必要,但并非必须。可见,他们对节约办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勤俭节约的思想还没有在高校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二)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即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没有产生应有效益。教育资源浪费主要表现为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两种形式[2]。1.显性浪费。显性资源浪费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直观浪费。例如,学校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常见“长流水”、“长明灯”、“长开空调”的浪费现象、学生就餐存在大量饭菜倾倒的浪费现象和办公用品随意丢弃等浪费现象。2.隐性浪费。隐性浪费主要表现为高校人、财、物投入的低效率造成间接的浪费现象,这种浪费形式不易觉察,但隐性浪费往往比显性浪费的危害大,而且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学校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的人、财、物投入的低效率而造成的间接浪费。学校各单位、部门之间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致使教学资源不能有效整合[3]。例如,很多院系强调要有本单位的计算机房,其实有的院系对机房的使用效率并不高,高校内部如此重复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隐性浪费[4]。(三)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内部机制有待完善“节约”不仅是相对“浪费”而言,其内涵还包括人、财、物等有效合理配置[5]。高校资源浪费与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内部机制的缺失或不合理有关。例如,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培养成本挂钩,造成水、电、设备、耗材等教学资源的浪费;每年毕业论文和纸质材料的打印,教学仪器、实验设施的低效率使用等浪费都是建设节约型高校内部机制缺失所致。有些高校由于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程序不完备,设备设施等物力资源方面存在购置盲目、管理失控和使用低效的现象。(四)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有待改进建设节约型高校离不开有关政策的引导和监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校合并、更名、扩招和扩建等现象比较普遍。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其它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偏离了节约型高校的建设方向。近几年,开展了对全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的高校为了达到优秀等级,盲目攀高,为迎评,跟风、从众,在图书册数、仪器设备总值等没有达到评估指标要求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对各项办学条件进行突击补充,导致一些资源购置上出现了盲目性。有的学校甚至不惜负债对环境进行突击“改造”,大搞“形象工程”,加重了高校的债务负担,导致办学成本快速上升和财力资源效率低下。第6期毕灵敏等:关于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考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三、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效途径建设节约型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节约意识,培育节约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设节约型高校要以大幅度提高办学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管理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节能技术应用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改善行为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加强管理,节约资源消耗和办公成本,建立节约型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消费模式和建设模式,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6]。(一)培养建设节约型高校的理念,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而提出的重大决策。作为“行为示范”的高校自觉建设节约型高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应把建设节约型高校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古人云:“知是行之始”。增强师生的节约意识,应该从提高认识抓起。高校领导要带头牢固树立建设节约型高校的理念,并贯穿于行政决策、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生活、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7]。高校作为育人阵地,承载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高校每位教职员工都应把培养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行为真正落实到“三育人”工作中去。切实增强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厉行节约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不断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杜绝或减少教育投入的资源浪费现象必须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1.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教育资源储量的多少、配置合理与否和利用效率高低都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成本。高校应统筹协调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配置、使用、保养、维护等实施全过程管理,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率和受益面[8]。高校内部各学院、各部门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使资源的供求信息通过共享平台打破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变分散为整合,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降低平均单次使用消耗,做到物尽其用。并且同一区域高校之间也可在图书资料和大型仪器设备等方面建立资源共享平台。3.优化人员配置,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9]。近年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高校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优化人才结构,做到人尽其才。高校要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能不切实际盲目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对引进的人才要做好人才发展计划,组建培养梯队,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引进人才与学科或专业研究方向相结合,并打破学校之间、院系之间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实行人才资源共享,降低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成本。(三)建立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长效机制,推进高校运行机制改革建设节约型高校需要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需要通过各部门的联动,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建立“管理策划、实施运行、监督检查、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节约型高校过程的监控,使建设节约型高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节约型高校重点在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培育人们的节约意识,养成人们的节约行为,规范资源采购、整合、配置和使用行为,评价办学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效率,改进规范人们使用的行为。学校要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节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在软件方面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的激励机制,加强检查和监督,自觉抵制奢侈浪费的不良行为,消灭浪费资源的漏洞和死角。在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推进无纸化办公等等。推进高校运行机制改革,降低资源消耗。高校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基建和后勤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上深入推进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管理机制。高校要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新机制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10]。(四)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 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各高校应当结合经济社会需要,设置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高校仅注重自身的效益,一味地降低办学成本,过多开设办学成本低的专业,扩大该类专业的学生规模,从高校内部来看,降低了办学成本。但是低成本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人数超过了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培养没有特色的人才,从高校外部来评价,其社会效益很低,实质还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并导致高校师资和学生的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要科学地处理好数量、层次、规模和特色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