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6期 101-104   出版日期:2008-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并在深化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西方学者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动力与内在机制、空间分布与区位模式、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全球城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成果[2]。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生产性服务业从理论研究到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忽视,从学术界到政府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分配体系与空间运作尚缺乏系统的研究[3,4]。笔者以湖北省为例,从产业关联视角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变趋势及其内在机理、深化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分析(一)产业结构现状湖北省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日趋合理(见表1)。表1湖北省三次产业比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第一产业662.3
(18.7)692.17
(17.8)707
(16.8)798.35
(16.8)1020.09
(18.1)1082.13
(16.6)1140.14
(15.2)第二产业1437.38
(40.5)1574.4
(40.6)1709.9
(40.6)1956.02
(41.1)2320.6
(41.2)2810.01
(43.1)3363.76
(44.9)第三产业1445.71
(40.8)1613.97
(41.6)1795.93
(42.6)2003.08
(42.1)2292.55
(40.7)2628
(40.3)2993
(39.9)第一产业总量在扩张的同时,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份额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增长,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份额有所波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从2000年的18.7:40.5:40.8调整为2003年的16.8 :41.1:42.1,2006年又进一步调整为15.2 :44.9:39.9。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沿着“一二三”、“三二一”、“二三一”的步骤发展,其中,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重工业所占比例逐渐变大,这说明湖北省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在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发展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产业升级与科技进步上来,因此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并将以“三二一”的趋势发展。(二)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SWOT矩阵分析1.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湖北省的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本丰富、密集。生产性服务业是“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深化的过程,是生产迂回性增强和专业化分工深化的重要内容,湖北省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近10所,其他大专院校总数距全国前3名,丰富和密集的知识和人才是湖北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要素支撑。湖北省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省内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长江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必定会快速拉动湖北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2.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劣势。湖北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企业数量不足。全省技术中介机构不多,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企业管理和财务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服务能力较低。尤其是在管理咨询、会计事务、律师事务、科研、营销策划等高知识性、技术性领域,难以为本地的制造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再者是本地需求不足。大企业的服务需求大多依靠自主解决或依赖外地或国外的相关服务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意识、能力等原因,现实需求有明显不足。3.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武汉周边“8+1”城市圈建设以及“两型社会”试验区,是湖北在“十一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就要整合基础资源,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特别是武汉作为城市圈建设的核心,在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需要加快解决重点和瓶颈问题。 4.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挑战。湖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挑战来自自身产、学、研错位。主要表现在,拥有知名度大、研究能力强的大学、研究与开发机构,人才、成果密集,却缺乏中、下游的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利用。而本区域优势产业群如食品、家电、服装等却又缺少上游大学、科研机构、人才来满足其需求。产、学、研间结合程度不高,知识供需结构存在错位现象。湖北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性产业间的结构基本属于被动依附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尚未形成。即使是对外部的服务需求,也主要是与外地或国外的相关产业进行合作。第6期徐宏毅等: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二、 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湖北省服务产业关联性利用投入产出法来就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真正贡献。本文所有数据直接取自于1997年《湖北投入产出表》、《湖北省统计年鉴》,或根据《湖北投入产出表》、《湖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计算的时间区间为2000~2006年。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投入与产出平衡关系的平衡表。产业部门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每一个部门既需要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自身生产过程中,又把自己的产品用来满足其他产业的需求。因此,一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有两个去向,一是进入消费品市场直接被消费者购买消耗;二是再次进入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品参与生产。前者体现了对产品的最终需求,后者体现了对产品的中间投入需求。影响中间投入需求的因素称之为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决定了每一个部门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数量和组成。1.中间需求率(hi):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使用)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 最终需求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hi=∑ni=1Xij∑nj=1Xij+Yi(i=1,2,…,n)(1)式中:∑nj=1Xij、Yi 分别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和最终需求量。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由于任何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生产资料),就是作为最终产品(消费资料),即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 1。因此,中间需求率实际上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2.中间投入率(kj):指国民经济中第j 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中间投入+ 增加值) 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kj=∑ni=1Xij∑ni=1Xij+Nj(j=1,2,…,n)(2)式中:∑ni=1Xij、Nj分别为国民经济中第j 产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中间投入率可以反映某一产业对上游产业的直接带动能力。由于总投入= 中间投入+ 增加值,因此,在总投入一定的条件下,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构成此消彼长的关系。通过中间投入率的比较研究,可以区分出各产业是“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还是“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
表2三次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三次产业及内部部门中间需求比重(%)第一产业2.97第二产业53.71第三产业43.32从表2可以看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这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促使消费性服务业成为驱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它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是推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上述两个结论并非彼此矛盾,实质上揭示了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系统中的角色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表3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比重(%)商业46.3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7.6金融保险业15.6社会服务业11.2邮电业7.5由表3可知,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需求部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这两个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保持在60%左右,而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偏小。这反映出我国制造部门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构想根据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及其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效应分析,针对湖北省“两型社会”试验区、“8+1”城市圈等中部发展战略的要求,笔者提出了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构想。(一)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布局围绕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食品及烟草、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家电、环保、造纸及包装印刷等10大产业,集聚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定湖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导向和统计指标体系,一是鼓励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凯迪公司的成功经验,鼓励企业在科技教育、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把制造功能与服务功能融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壮大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衔接,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为大产业、大企业配套协作,发展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企业,增强配套协作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能力。(二)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布局首先从建设与制造业关联度大,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工程服务、维修、房地产服务等行业开始。同时,促进包括知识和技术在内的人力资本等新的生产要素从国际、外区域向本地区流入以人才引进、高知识性服务业引进或促使其从大企业中分离等方式。随着人力资本的不断丰富,逐步建立完善的高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如管理咨询、法律、财会审计、金融服务、营销服务等,完成由低知识含量向高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过渡。(三)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应该既有利于服务业与生产性产业间的联系,又有利于不同服务业间以及服务业、生产性产业与生活、休闲、商业等之间的联系。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企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具体而言,金融、法律、会计、营销、咨询、市场研究等知识性、信息性服务的分布应接近于高层次生活区和商业区;科研机构应靠近大学、生活区,注重建立与产业间交流的场所。工程服务、维修等接触性服务应靠近主要生产产业区。四、结语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管理学家麦克尔教授早在1990 年就从价值链的构成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价值链可以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及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设计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储运和售后服务等项环节;上部为企业的辅助活动,包括企业的研发、设计、采购和人事管理等,这些活动为基本活动提供投入物和基础设施,使得基本活动顺利进行。从以上价值链的构成来看,其中许多环节很明显都是生产性服务提供的,创造并保持上部和下部的优势对构筑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湖北省多数产品仍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其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依然局限于加工装配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钢铁、汽车及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烟草、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行业等,附加价值最低利润最薄。而对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销售、品牌等环节,企业却无力参与,我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以产业互动和区域互动为基本战略思路和出发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生产性服务业源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其他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在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得以不断进步;制造业等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也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推动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能加快湖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能有力促进其他产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优化湖北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