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01期 38-42   出版日期:2024-03-12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新型绿色荧光粉CeO2:Mn(Ⅱ)的发光性能研究


氧化铈,化学式为CeO2,属于立方晶系萤石型结构,常温常压下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和碱,微溶于热稀酸[1-3]。铈(Ce)在地壳中丰度较高(占稀土含量的28%),Ce的氧化物CeO2易提取分离,是一种价格便宜(纯度99.99%的CeO2售价约0.3 元/g)且应用广泛的功能材料[3]。Ce原子特殊的核外电子排布[Xe]4f15d16s2使其具备较强的自氧化还原性[4],晶格中Ce4+和Ce3+相互转换产生的结构氧空位缺陷使CeO2中存在相当含量的Ce3+(占CeO2基体的量浓度约8.2%)[5]。正因为这个独特性质,CeO2在固体电解质[6]、紫外吸收[7]、催化[8]等领域有成熟应用。而CeO2自身较强的紫外吸收和低声子频率能够很好地满足发光材料特性,近年来受到光学领域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大部分包含Ce的发光材料主要是利用Ce3+强而宽的4f-5d激活带作荧光粉的敏化剂或激活剂[9]。相较于其他金属氧化物,性能优良的CeO2发光材料在电解质、催化、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使用CeO2功能材料作发光材料主晶格的研究却十分有限。Yoshida等[10]掺杂Sm3+离子的CeO2橙红色荧光粉(350 nm激发,574、617、659 nm发射)、Kaur等[11]掺杂Dy3+离子的CeO2白光荧光粉(221、273、316、337、351、369 nm激发,486、580 nm发射)、Malleshappa等[12]掺杂Eu3+离子的CeO2红色荧光粉(370 nm激发,612、632 nm发射)、Ba?a等[13]双掺杂Er3+/Yb3+的CeO2黄绿色荧光粉 (655、676 nm激发,545、558 nm发射)等。上述研究合成的CeO2荧光粉潜在应用领域包括白光照明、测温、光伏电池等,它们均推动了CeO2基发光材料在光学和各领域应用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应用领域中,通常情况下5~12 μm粒径范围内的荧光粉结晶性好、发光强度高,微米级粉体能够满足显示、照明等应用场景要求。实验中,利用固相法能够很好地营造埋碳操作中还原气氛,同时还具有合成的荧光粉颗粒无团聚、填充性好、成本低、产量大、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拓展CeO2基发光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综合考虑合成成本和应用前景等因素,研究采用固相埋碳法合成CeO2:Mn绿色荧光粉。结果表明,Mn2+在CeO2晶格中可以发出519 nm较纯且强的绿光,其发射峰与三基色荧光粉中的520 nm理论最佳绿光十分接近[14-15],这为绿色发光材料的开发与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此外,由于试样的主要成分与汽车尾气等场景的催化剂CeO2-MnOx相近[16],该荧光粉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CeO2(纯度99.99%)、碳酸锰(MnCO3,纯度99.99%)、氧化铝(Al2O3,分析纯),以上药品均购自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实验过程
首先,分别称取化学计量比为CeO2:xMn(x=0.01~0.04)混合粉体,加入少量且适量的Al2O3(为CeO2质量的5%)作填充剂[17],分散剂Al2O3不与CeO2和MnCO3反应。配制好的粉体经玛瑙研钵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后装入埋碳坩埚的内层小坩埚中。将样品置于高温炉内,以5 ℃/min升温至800 ℃后再以3 ℃/min升温至1 500 ℃煅烧5 h。烧成的粉体自然冷却后经酸洗、水洗、醇洗后获得荧光粉样品。
1.3 表征方法
采用布鲁克D8 Discover衍射仪表征试样的X射线衍射谱(X-ray diffractometer,XRD);分别采用马尔文Master 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和日立U-3900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试样的粒径分布和表面形貌;采用堀场Fluoromax-4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其光学性质。
2 结果与讨论
2.1 晶体结构
不同Mn掺杂浓度的荧光粉试样的XRD谱图如图1(a)所示。参考JCPDS中CeO2标准数据卡片#34-0394,可以发现,试样的XRD谱图中均含有CeO2的衍射峰,试样的XRD衍射峰与标准卡片特征峰一一对应。即使在较高浓度Mn掺量的CeO2:0.033Mn试样中,XRD谱图中未出现其它杂质衍射峰,一定程度上说明Mn可以进入基质晶格形成较稳定的立方萤石结构CeO2-MnOx固溶体。
分析XRD谱图中试样的晶体结构,纳米Al2O3在热处理过程中能够避免因为Mn引入导致的CeO2主晶格烧结;高表面活性的纳米Al2O3在高温作用下能够与CeO2晶体表面高反应性的氧空位结合,在1 200 ℃以上的环境中形成供Mn取代的四面体格位,促进掺杂。
图1(b)为合成CeO2:Mn试样XRD在28.45°~28.70°的衍射峰,该衍射峰对应CeO2晶体(111)晶面特征峰。随Mn掺杂浓度的增加,试样XRD谱中衍射峰整体向大角度方向轻微偏移,偏移角度可以从图1(b)衍射峰位置的变化看出。偏移产生的原因是发光中心Mn2+取代、占据Ce4+格位导致的,半径较小的Mn2+取代Ce4+使晶体晶面间距缩小,晶胞参数和晶格常数也相应减小,衍射峰位置向大角度偏移,符合布拉格定律对晶体衍射的推论。据此判断,Mn2+的掺杂改变了CeO2晶体中氧的浓度,此时晶体总O2-浓度降低、氧空位缺陷增多,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电价平衡,该推断与黄河[18]的研究结果相符。
<G:\武汉工程大学\2023\第6期\刘 凯-1-1.tif><G:\武汉工程大学\2023\第6期\刘 凯-1-2.tif>[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2θ / (°)][相对强度][CeO2:0.040Mn][CeO2:0.033Mn][CeO2:0.030Mn][CeO2:0.020Mn][CeO2:0.010Mn][PDF#34-0394][(b)][(a)][28.45 28.50 28.55 28.60 28.65 28.70
2θ / (°)][相对强度][CeO2:0.040Mn][CeO2:0.033Mn][CeO2:0.030Mn][CeO2:0.020Mn][CeO2:0.010Mn]
图1 (a)CeO2:Mn的XRD谱图;(b)衍射峰位置图
Fig. 1 (a)XRD patterns of CeO2:Mn;
(b)XRD peaks position
2.2 粒径和微观形貌
图2为CeO2:0.033Mn试样的粒径分布图。由微分分布曲线可知,合成试样的颗粒分布均匀,粒径分布集中于6~10 μm范围内,体积累积10%对应粒径D10=4.41 μm;体积累积50%对应粒径D50=9.83 μm;体积累积90%对应粒径D90=21.90 μm。根据累积分布曲线,体积约96%的微粒处于3~30 μm的可利用区间,其中,71%的颗粒处于5~12 μm最佳分布区间。粒径分布图证明,合成的CeO2:Mn荧光粉方便分级和后处理,且有利于发光领域应用。
图3为CeO2:0.033Mn试样在2 000倍和8 000倍放大时观测到的SEM图像。SEM图像显示出,合成试样的颗粒大小接近、分布均匀,颗粒粒径大多处于6~10 μm区间内,与LPSA结果相符;形貌多为不规则的椭球形和条形颗粒;试样中大颗粒主要源于较小颗粒的聚集,颗粒间有清晰的边界。聚集是粉体颗粒在高温处理过程中的混合重排,CeO2颗粒表面活性增大、氧空位浓度增加、粒界增大,接触的颗粒间产生键合,并且伴随Mn的扩散与传质,最终聚集为较大粒径的荧光粉微粒。

[0 10 100
粒径 / μm]<G:\武汉工程大学\2023\第6期\刘 凯-2.tif>[9
8
7
6
5
4
3
2
1][微分分布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累积分布 / %][微分分布
累积分布]
图2 CeO2:0.033Mn试样的粒径分布图
Fig. 2 Particles size distribution of CeO2:0.033Mn

<G:\武汉工程大学\2023\第6期\刘 凯-3.tif>[SU3500 15.0 kV 8.7 mm×2.00 k SE][20.0 μm][SU3500 15.0 kV 8.7 mm×8.00 k SE][5.0 μm]
图3 CeO2:0.033Mn的SEM图
Fig. 3 SEM images of CeO2:0.033Mn
2.3 光谱性质
图4(a-c)为制得CeO2:Mn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根据图4(a)的激发光谱,对于CeO2:0.033Mn试样,监控波长为520 nm,激发范围为250~330 nm时,显现出中心位于272 nm强而宽的激发带,对应主晶格CeO2中O2-→Ce4+电荷迁移对紫外光的强吸收,也与发光中心O2-→Mn2+的电荷迁移相近[19];图4(b)为光谱仪监控波长为520 nm时,CeO2:0.033Mn在330~480 nm波段的发射光谱,该试样在360、386、427、450 nm处有4个激发峰,这4个激发峰分别对应发光中心Mn2+的6A1 (6S)基态到4E(4D)、4T2(4D)、[4A1 (4G)、4E (4G)]、4T2 (4G)激发态迁移,但这4个激发峰强度很低,仅为O2-→Ce4+电荷迁移激发强度的1%。根据研究,发光中心Mn2+受到了晶体场效应限制,自身的轨道跃迁为禁阻跃迁,激发强度很低;而O2-→Ce4+电荷迁移能够将紫外能量传递给激发发光中心Mn,增强Mn2+的发射强度。
图4(c)发射光谱显示,该试样在272 nm激发下发射出中心位置在519 nm、波段范围490~560 nm的强发射谱带,半高宽约35 nm,该发射峰对应四面体结构内Mn2+离子典型的4T1(4G)→6A1(6S)能级跃迁。
图4(d)为试样发光强度比k随Mn掺杂浓度变化的趋势。其中,k为研究合成的CeO2:xMn(x=0.01~0.04)与CeO2:0.033Mn的发光强度之比,k越大,试样的发光越强。结合发射峰强度变化分析后可以发现,该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随Mn掺量上升而增加,至x=0.033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之后,即使增加Mn掺量,发光强度反而降低,产生浓度猝灭。浓度猝灭是Mn2+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高浓度的Mn掺量使Mn2+间平均间距减少,晶体间形成无法发光的Mn离子簇的概率增加,Mn2+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能量迁移和交叉弛豫[20],抑制发光。
使用GSAS软件对合成试样的发射光谱进行拟合,获得如图5所示的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色度坐标。该荧光粉发射光谱的色度坐标随Mn掺杂浓度的上升从(0.123,0.774)延伸至最佳掺量CeO2:0.033Mn对应的(0.177,0.772),发生浓度猝灭后偏转至(0.172,0.773)。发射光谱的色度坐标接近520 nm的绿光边界,说明该荧光粉发射出色度较纯的绿光。
发光中心Mn2+的产生是Mn源在900~1 500 ℃的高温环境中自还原相变形成的。当纳米Al2O3在CeO2晶格中构建四面体格位后,Mn2+通过取代反应进入CeO2格位,CeO2在高温下趋于自还原形成氧空位以平衡晶体内部电价,能够允许Mn的有限取代,实现发光中心的产生。
3 结 论
本研究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在碳还原气氛中合成CeO2:Mn2+新型绿色荧光粉,该荧光粉制备过程简单、性能稳定。XRD、LPSA、SEM及荧光分析结果显示,Mn能较好地进入CeO2晶格内,无其它杂相产生;试样的粒径集中于6~10 μm范围内,分布均匀,便于分级和处理,可直接利用;合成的CeO2:Mn2+试样能够被272 nm紫外光有效激发,发射出519 nm的高强绿光,最佳Mn掺量发射光谱的色度坐标位置为(0.177,0.772)。试样发射出的519 nm的绿光与红绿蓝三基色系统中绿色光源的理论最佳值520 nm十分接近。综上,该CeO2:Mn荧光粉是一种结构稳定、发光性能优异的高性能绿色荧光粉,有潜力应用于显示和照明领域。此外,荧光粉主晶格CeO2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功能材料,考虑到其独特的应用场景,该荧光粉还有潜力应用于化工和催化领域作指示剂等。